2024年,江苏省淮安市电梯维保行业迎来了一场“大洗牌”——超过50家低价低质的电梯维保公司主动退出市场。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淮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行的“阳光维保”工程。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强化资质审核和动态管理,当地成功遏制了以修代保、恶性低价竞争等行业乱象,为全国电梯维保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样板。
过去,电梯维保行业长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以远低于成本的报价签约,导致服务质量严重缩水:有的公司“以修代保”,日常维护敷衍了事,故障发生后才被动维修;有的公司维保人员资质不足,甚至“一人挂靠多家企业”,技术能力难以保障。这种恶性竞争不仅让正规企业生存艰难,更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全国电梯事故中,近六成与维保不到位直接相关。
淮安市作为江苏省电梯保有量较大的城市,截至2024年底,在用电梯数量已达37836台。面对庞大的维保需求,当地监管部门意识到,唯有打破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电梯安全水平。
2024年,淮安市启动“阳光维保”工程,通过三大举措重塑行业生态:
动态资质审查:严查企业人员资质,要求维保公司必须配备足额持证技术人员,杜绝“空壳公司”和“挂靠乱象”。
数字化监管升级:将全市37180台电梯纳入“96333”应急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维保记录、故障响应速度和维修质量,数据透明化倒逼企业规范操作。
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企业“红黑榜”,对多次违规、投诉集中的公司实施约谈、限单甚至清退机制,形成“良企壮大、劣企出局”的竞争环境。
高压监管下,超50家不符合资质或长期依赖低价策略的企业选择主动退出。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维保电梯数量少(部分企业维保量不足百台)、人员配置不达标、故障率高等问题。市场净化后,淮安电梯维保单价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也同步提升,进一步吸引了技术人才的加入。
淮安模式的成效证明,电梯维保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双向发力”:
监管层面需建立长效治理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如物联网监管平台)和制度设计(如信用评价)推动行业透明化;
企业层面则需摒弃短视思维,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通过专业化、标准化赢得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洗牌后,淮安电梯维保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实力和服务口碑占据更大份额。与此同时,行业规范化也催生了新需求——例如,专业电梯人才招聘平台“电梯人才招聘网”的上线,以及电梯责任险的普及,均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