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东方锦园小区,一座锈迹斑斑的电梯钢架已矗立近四年,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烂尾”的典型缩影。15号楼北侧被施工围挡封锁,内部散落着未焊接的钢管,高达3.8米的超规框架将楼栋入口整体包裹,形成非常规结构。该项目自2021年7月停工至今,钢架焊接点因长期暴露已严重锈蚀。
尽管15号楼居民自愿承担60万元前期投入损失(含设计费、审批费及材料成本),但拆除责任主体却陷入真空:代建公司“灿维”以“早已转行”推诿,且因经营异常、涉多起诉讼濒临倒闭;政府部门虽多次协调,却因法院判决仅要求“暂缓施工”而缺乏强制拆除依据。
程序漏洞埋下祸根
项目停工核心源于代建方重大操作失误:
违规变更设计:为避开地下室围墙,擅自将钢架宽度从规划许可的3.4米增至3.8米,且未重新进行安全性论证;
备案文件造假:向街道提交的设计方案与规划许可面积不符(131.2㎡ vs 96.97㎡),激化邻里矛盾。
上海市住宅修缮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明确表示,此类主体已开工的项目无法补办安全性论证,现有钢架“只能拆除”。
政策盲区与维权困境
补偿机制缺失:现行政策(如住建部2023年《城市更新补偿操作指引》)未涵盖烂尾项目对相邻住户的补偿标准,14号楼住户的采光权侵害无明确救济渠道;
监管滞后:上海2025年新规虽提出“加装电梯全链条管理”,但对烂尾工程拆除责任、资金追偿等实操细则仍未明确。
居民呼吁政府部门介入,协调拆除钢架并追回剩余款项,但法律界人士指出,业主需通过诉讼解除与代建方合同,再申请强制执行拆除,过程可能长达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