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坠落、关门夹人,乘客被关轿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小区已经越来越多,电梯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垂直交通工具。带来便利的同时,作为特种设备,电梯各种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随着时间增长而老化、磨损,不及时维护保养便会产生安全隐患。
2023年12月,我们陆续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发来的多条举报,称所在小区电梯年久失修、维保记录欠缺。对此,我们决定对张家口市万全区内的高层住宅小区电梯进行摸排踏查。检察官在调查时发现,辖区内多个住宅小区电梯普遍存在标识缺失、记录不全、部件老化等安全隐患。小区电梯的投放、使用、备案、监管等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环节,在运行中,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通畅,极易产生监管盲区。要真正解决问题,实现溯源治理,必须打通数据壁垒,发挥数字赋能,督促监管到位。
为此,我们决定从“小切口”突破,利用数字思维,梳理归纳出涉电梯类案件的监督要素,从市场监督管理局调取已备案电梯的维保单位及维保人员数据表,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调取实际负责维保住宅小区电梯的维保单位及维保人员信息记录表,研发住宅小区电梯维护保养法律监督模型。据相关规定,电梯维保单位需将单位名称、资质范围、维保人员等信息上报所在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在对电梯进行维保时,每台电梯的维保人员不得少于2人。通过数据碰撞比对,我们发现违反上述规定未备案的维保单位和维保人员少于2人等公益诉讼线索23条,并对相关线索进行了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针对电梯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我院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开展住宅小区电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加强对特种设备监管力度,切实守护人民群众安全底线。相关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及时对电梯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排查整改,加强维保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在全区推广使用“智慧电梯云平台”系统,设立“一梯一码”,维保人员在维保时扫码进行维保信息填录,确保维保记录第一时间汇总到平台,有效避免以往填写纸质维保记录可能带来的代填、后补等情况。
目前,已整改问题隐患120余处。